保山市委宣传部、bet365官网注册、保山日报社联合开展2018年“建功新时代 保山劳动者风采”征文,聚焦一线职工,充分展示新时代保山广大劳动者风采,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团结动员全市广大职工为实现保山跨越发展建功立业。今日特别关注施甸90后布朗族大学生回乡创业走上致富路——
乡村振兴需要知识青年,青年在乡村大有作为。“90后”张海彪是保山市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大中村一组的一名布朗族大学生。2015年,当同学们大都在城市找工作的时候,张海彪却返回家乡开始创业。张海彪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充分发挥家乡的资源优势,在承包的216亩树林下发展“林中生态鸡”,打造“家庭农场”发展体验式旅游,通过互联网和物流,把布朗山的特色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张海彪在布朗山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地困难群众也在他的带领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利用大学课余时间学养鸡
出生于1990年的张海彪,从小生活在大山里,好好读书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是一代代布朗人的愿望。
2011年,张海彪如愿考上了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走出大山的他在大学里开始了动物科学的专业学习。

张海彪的家乡大中村,是一个布朗族聚居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因为缺水,这片土地种不出水稻,就连种植的烤烟也因质量不好而卖不上价。长期以来,村民只能以种植包谷、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生。
张海彪深知,家乡虽然贫穷落后,但拥有独特的生态资源,家家户户都有山林,如何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让布朗族群众脱贫致富,一直是张海彪在大学里思考的问题。
在校期间,张海彪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为家乡的发展思索着。“我的专业就是跟动物打交道,何不在我们家乡的山林里饲养鸡呢。”为了能接触到更多更全面的林下养鸡专业基础知识,在导师的帮助和推荐下,张海彪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实习鸡场跟着研究生一起实践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张海彪发现饲养鸡的问题还很多,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不经过系统学习培训就难以进行规模化饲养。
2012年,学校的实习鸡场对外招聘饲养人员,张海彪得知消息后,将父母接到鸡场帮忙饲养。“我就想让父母来学习养殖技术,等有机会了回家发展养殖业。”张海彪坦言。
大学毕业后毅然回乡创业
张海彪的父母在学校实习鸡场帮忙饲养有了收入不说,还学到了饲养技术。2013年,张海彪的父母回到了家乡,在自家的山林里开始了生态放养土鸡。
而张海彪在大学里系统地学习了动物科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2015年,大学毕业的张海彪没有四处寻找就业,毅然决定回到家乡开始创业。
在大中村,家家户户都有养鸡的习惯,但大都是零散放养,村民拿来换零花钱,没形成规模效益。张海彪的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来到村委会咨询大学生创业相关政策的同时,将自己的想法告之村两委班子,在获得支持后,张海彪开始发展生态林下养殖,并解决了水、电、路不通的问题。

2015年年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张海彪成立了施甸县摆榔乡海彪养殖场,扩大了规模,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
“要养就养生态土鸡,让鸡仔们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成长,饿了吃青草、包谷、酒渣,饱了就在树林里散步、嬉戏,这样养出的鸡肉质鲜嫩,炖出的鸡汤纯正。”张海彪在发展养殖的同时,购进了全自动孵化机、雾化消毒剂,以及全自动水暖加温系统,建立了养殖档案、隔离制度、免疫制度等相关制度,让养殖场更规范,更系统。
通过不断的发展壮大,2016年,张海彪带头成立了施甸县山茂养殖专业合作社,并被保山市农业局评为蛋鸡标准化示范养殖场,2017年成立了施甸县新海家庭农场有限责任公司,并被评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和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布朗山特色产品搭上网络快车
张海彪回乡创业的消息在当地传为佳话。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队主动找到他,利用帮扶资金帮助他建设了一个培育鸡苗的创业基地。孵化的鸡苗优先供给建档立卡户养殖,并由张海彪提供管理、技术支持。如今这个基地已远近闻名,年培育近2万羽优质鸡苗,带动建档立卡户42户,户均增收5600多元。
养殖规模壮大了,如何将产品进行销售,张海彪搭上了互联网快车。2016年,他通过电商平台优势将土鸡蛋、土鸡等特色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集养殖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用“生态、有机、绿色、安全”禽肉作市场定位,把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结合起来,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共赢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

张海彪的妻子李凤云,是布朗山寨第一批布朗族女大学生之一,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和他一起创业。张海彪说,2016年,他们的成品鸡、土鸡蛋的销售额达300多万元,盈利90多万元。
如今,张海彪已经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品牌——布朗山·十里鸡和得埃乌农场商标,产品也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品种上还引进了盐津乌骨鸡进行养殖。
今年3月份,以布朗族为题材的大型人文影像志电视纪录片《千年茶农·布朗族》在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大中村开机拍摄。纪录片中的主角故事中,就有讲述张海彪和妻子李凤云回乡创业,为梦想不懈努力奋斗的感人故事。

家庭农场带来体验式旅游热
张海彪的得埃乌农场位于得埃乌新村正前方的一个小山头。走进家庭农场,在绿树掩映的草丛中,一只只羽毛鲜亮的土鸡在觅食,自由生长。
得埃乌农场为学校、政府、医院、私企等单位及个人家庭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可垂钓、可自助烧烤、可认领小动物、可让孩子和大自然亲密接触。
张海彪介绍说,他的家庭农场不仅养殖土鸡、鹅、香猪,还种植了各种蔬菜。每逢节假日,许多孩子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到家庭农场,在这里他们可以体验山林中找鸡蛋的乐趣,还可以根据各自的喜爱认领小动物。

记者了解到,得埃乌新村将着力打造“家庭农场”,发展体验式旅游,游客可以自己到地里摘菜,拾鸡蛋,还可以到农户家的厨房里自己动手做一顿丰盛的农家菜。此外,还将发展特色民俗,带动周边沿线旅游,将摆榔建设成为特色旅游集镇。
走进得埃乌新村,在青山绿树的环抱中,一幢幢特色民居格外显眼。在得埃乌广场一侧,由张海彪负责的农村电子商务为民服务站、得埃乌生活超市,让搬迁到这里的布朗族群众,过着和城里人一样便捷的生活。